很多商家第一反应是:外呼这么贵,真有必要吗?算一笔账就清楚了。AI外呼大概0.25元一分钟,短信差不多0.06元一条,私信呢,看似免费,其实受平台算法支配,能不能被看到完全靠运气。举个例子,1000个用户的触达,短信要花60块,外呼可能在250块上下,私信几乎没花费,但有效曝光不一定过半。
问题是,便宜的不一定划算。外呼的接通率一般在40%—60%,意味着400到600人能听到信息;而短信的阅读率常常不到30%,私信就更别提了。换句话说,花的钱虽多,但触达到的是真人而不是空气。
合规与风险:贵也有它的理由
不少商家最怕的是违规风险,特别是涉及手机号的环节。外呼的优势就在这里,它是通过抖音官方API对接,不涉及手机号解密,自然就规避了隐私争议。而短信渠道如果用到不靠谱的第三方,可能被质疑“骚扰”甚至被投诉。私信虽然安全,但因为平台分发的不确定性,常常出现“发了等于没发”。
所以,外呼其实买的不只是“沟通”,还包括“合规保险”。说白了,就是花钱图个安心,避免因为一些擦边操作而惹麻烦。
转化效果:体验感差异明显
外呼最大的卖点是“能说话”。短信只能单向通知,私信大多数用户压根懒得点开,而外呼能让用户听见人声,有时候甚至能直接互动。一个真实案例:某大健康类商家通过AI外呼通知领取优惠券,加粉率提升了20%—30%,而同样内容的短信点击率几乎不到十分之一。
但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接电话。尤其年轻用户,常觉得“推销电话”打扰生活。于是同一个动作,在老客户那里可能是“贴心提醒”,在新人眼里却是“干扰”。体验感完全取决于场景和话术,搞不好反而引发反感。
不同场景,工具各有位置
要不要外呼,其实没有标准答案,而是场景选择。大促提醒、尾款催付,这类对时效性要求高的,外呼更合适。售后回访、物流异常,电话沟通更有人情味。但如果只是发个优惠通知,短信的性价比更高。日常轻度触达,私信更自然一些,虽然触达有限,但不会让用户反感。
很多成熟商家干脆玩“组合拳”:大促前用外呼精准唤醒,短信铺量补充,私信维系日常互动。三者搭配,效果比单打独斗要稳妥得多。
到底值不值?
答案取决于你卖的是什么。高客单、高复购行业(比如珠宝、美妆、大健康),外呼的钱花得不亏,转化能拉回来;低毛利快消品,就很难撑得住高额外呼费。外呼不是替代短信或私信,而是一种升级版工具,它能补短板,但也挑场景。
说到底,外呼像是精准狙击,短信和私信则是撒网捕鱼。用不用,看你是要“爆发一次”,还是要“长期维系”。至于未来会不会更普及?可能还要看平台政策和用户习惯的变化,这里留个悬念吧。